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357

三十九、天堂里的富人

三十九、天堂里的富人和穷人

357.关于进天堂,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穷人能进天堂,富人不能;有的认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能进天堂;有的认为富人只有放弃财富,成为穷人才能进天堂;并且所有这些观点都能在圣言中找到证据。然而,在进天堂的问题上,那些区别对待富人和穷人的人并不理解圣言。就其内层而言,圣言是属灵的;但就文字而言,它是属世的;所以,那些仅照字义,不照任何灵义理解圣言的人,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在富人和穷人的问题上。如,富人进天堂就像骆驼穿过针眼一样困难;穷人则因贫穷而很容易进天堂,因为经上说: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马太福音5:3;路加福音6:20-21)

不过,那些对圣言的灵义有所了解的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知道,天堂是所有过着信与爱的生活之人的,无论是富是穷。下面我们会解释在圣言中,“富人”与“穷人”分别是什么意思。从与天使的大量交谈和来往,我蒙恩确切地知道,富人进天堂和穷人一样容易,没有人因富有而被关在天堂之外,也没有人因贫穷而被接入天堂。天堂里既有富人,也有穷人,而且很多富人享有比穷人更大的荣耀和幸福。

属天的奥秘 #3069

3069.“让我喝点

3069.“让我喝点水”表示由此而来的在真理上的教导。这从“喝”的含义清楚可知,“喝”是指接受教导。圣言的许多地方都提到“喝”;在论述信之良善和真理的地方,“喝”都表示学习或被教导信之良善和真理,并接受它们。如以赛亚书:
新酒悲哀,葡萄树衰残,心中欢乐的尽都叹息;他们必不得饮酒唱歌,喝烈酒的,必以为苦。(以赛亚书24:7, 9)
“不得饮酒唱歌”表示不是出于对真理的情感来接受教导,也没有获得由此而来的任何快乐;“喝烈酒的,必以为苦”表示厌恶。同一先知书:
像口渴的人在作梦,看哪,他在喝水;他醒了,看哪,仍觉疲乏,他的灵魂仍渴慕着。(以赛亚书29:8)
“口渴”表示渴望被教导,或说想要学习;“喝”表示接受教导,不过是在毫无价值的事上接受教导。
耶利米哀歌:
我们喝水要付银子,我们的木柴也付代价而来。(耶利米哀歌5:4)
“喝水要付银子”表示不是白白地接受教导,以及将真理归于人的自我。真理是免费的礼物,或白白得来的,因而并非来自人的自我,而是来自主,如以赛亚书中的这些话所宣称的:
凡口渴的,都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来,买了吃。(以赛亚书55:1)
约翰福音:
耶稣说,人若渴了,就让他到我这里来喝。凡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翰福音7:37-38)
此处“喝”表示被教导并接受。路加福音:
他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但主却说,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去吧。(路加福音13:26-27)
此处“在主面前吃过喝过”表示基于取自圣言的知识或认知教导并传讲信之良善和真理,这就是“你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所表示的。然而,这些人如此行是出于自己,为了自己的声望和利益,因而不是出于对良善和真理的任何情感。因此,他们虽拥有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却过着邪恶的生活,故经上说:“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去吧!”
在同一福音书,耶稣对门徒说:
叫你们在我的国里,在我的席上吃喝。(路加福音22:30)
谁都能明显看出,他们不是真的在主的国里吃喝,那里也没有什么筵席;因此,“在主的国里,在祂的席上吃喝”表示其它某种东西,也就是说,表示享有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话也是如此:
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必不喝这葡萄树的产物,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它那日子。(马太福音26:29)
“喝”表示在真理上给予生动教导,并赋予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主说:
不要为灵魂(或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马太福音6:25, 31; 路加福音12:29)
这些话表示属灵事物,即:就信的一切事物而言,良善和真理被主赋予。约翰福音:
耶稣对撒玛利亚的妇人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他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他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水泉,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7-14)
“喝”明显表示被教导并接受良善和真理。

属天的奥秘 #2568

2568.本章前面已

2568.本章前面已经说明,如果请教理性,那么教义将被毁掉,变得无效(2516, 2538节);没有请教过理性(2519, 2531节)。然而,此处又说,信之教义富有理性和属世的良善和真理。乍一看,这些话似乎不一致,自相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前面说了主是何情形,现在需要说一说人是何情形。
对人来说,从理性概念的角度来看待信之教义是一回事,从信之教义的角度来看待理性概念完全是另一回事。从理性概念的角度来看待信之教义就是不相信圣言或取自圣言的教义,除非理性概念说服他相信,事情就是如此;而从信之教义的角度来看待理性概念就是先相信圣言或取自圣言的教义,然后用理性概念来确认它所说的。第一种方法是次序的颠倒,导致什么都不信;而第二种方法是真正的次序,通向更大的信仰。第一种由亚比米勒因那女人的缘故要死来表示;意思是,如果请教理性,那么信之教义将被毁掉,变得无效(2516, 2538节)。而第二种由亚比米勒赐下羊群和牛群、男仆和女仆来表示;意思是,信之教义富有理性和属世的良善和真理。
圣言的内义大量论述了这些事,尤其论及亚述和埃及的地方;原因在于,当从理性概念的角度来看待信之教义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不相信,除非理性概念说服他相信,事情就是如此时,在这种情况下,信之教义不仅被毁掉,变得无效,连它所教导的一切也都被否定;而当从信之教义的角度来看待理性概念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先相信圣言,然后用理性概念来确认它时,在这种情况下,教义就活过来了,并且它所教导的一切都被肯定。
因此,有两种态度:第一种通向彻底的愚蠢和疯狂,第二种通向完美的聪明和智慧。第一种态度就是否定一切,或从心里说,我不能相信它们,除非我能理解或用感官感觉到的东西说服我。这是通向彻底愚蠢和疯狂的态度,可称作否定态度。而第二种态度就是肯定构成取自圣言的教义的事物,或在自己里面思考并相信它们是真的,因为它们是主说的。这是通向完美的聪明和智慧的态度,可称作肯定态度。
那些基于否定态度思考的人越请教理性概念,越请教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越请教哲学概念,就越一头扎进黑暗,直到最终否定一切。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人能基于更低的事物来理解更高的事物,或说基于在下之物来理解在上之物。换句话说,没有人能从理性概念、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和哲学概念来理解属灵和属天的事物或概念,更不用说神性事物或概念了,因为它们超越一切理解。另一个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否定态度会把一切都包裹在怀疑中,或说一切都是从一种否定态度被看待的。相反,那些基于肯定态度思考的人则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任何理性概念、任何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甚至任何哲学概念来确认他们的立场,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具有确认性,能使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观念。
此外,有些人在否定之前怀疑,有些人则在肯定之前怀疑。在否定之前怀疑的,是那些倾向于邪恶生活的人;当这种生活把他们卷走时,他们越思想这类主题,就越否定它们。而肯定之前怀疑的,是那些倾向于良善生活的人。当他们允许主把他们弯向这种生活时,他们越思想这类主题,就越肯定它们。由于下面的章节会进一步论述这个主题,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让我在那里更全面地说明它(参看2588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